渤海国:东北亚历史上的神秘王朝炒股开户
在东北亚的历史长卷中,渤海国犹如一颗璀璨却短暂的流星。这个被后世称为海东盛国的少数民族政权,自武则天时期崛起,至五代十国时期被契丹的耶律阿保机所灭,在历史舞台上活跃了二百余载。作为唐朝的藩属国,渤海国虽与新罗同列,却享有更高的自治权。它曾一度称雄东北亚,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湮没,留给后人无数未解之谜。
渤海国的覆灭并非一蹴而就。在契丹的铁蹄踏破国门后,渤海遗民曾多次揭竿而起,试图复国,但最终都归于失败。令人扼腕的是,这个曾经辉煌的王国竟未留下任何官方史籍,使得后世研究只能依赖《旧唐书》《新唐书》等中原史籍以及零星的日本文献。这些残缺不全的记载不仅数量稀少,内容也多有抵牾,让渤海国的真实面貌始终笼罩在迷雾之中。时至今日,我们对这个神秘王国的认识仍停留在粗线条的勾勒阶段,这不能不说是东北亚研究领域的一大缺憾。
渤海国的建立者大祚荣出身于靺鞨族,这个骁勇善战的民族曾长期依附于高句丽。唐高宗李治灭高句丽后,将包括大祚荣部落在内的靺鞨人迁至营州(今辽宁朝阳)安置。当时的营州堪称民族大熔炉,各族杂居,表面平静下暗流涌动。公元696年(万岁通天元年),一场改变东北亚格局的巨变在此爆发——营州之乱。
展开剩余56%这场叛乱的导火索是契丹遭遇饥荒,而营州都督赵文翙拒绝施以援手。愤怒的契丹大贺氏首领李尽忠联合妻兄孙万荣举兵反周,迅速攻占营州。武则天先后派出的两支平叛大军均遭惨败,尤其是名将王孝杰率领的精锐之师因孤军深入、援军不至而全军覆没。最终,武则天不得不联合后突厥汗国,历时两年才平定叛乱。然而经此一役,东北各族纷纷脱离控制,其中乞四比羽与乞乞仲象率领的靺鞨部众逃往辽东。尽管武则天试图以许国公震国公的封号招抚,二人仍拒不归顺。在他们相继去世后,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在天门岭大败追剿的唐军,为渤海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。
大祚荣率众退守东牟山(今吉林敦化附近),凭借险要地势与后突厥的庇护,于698年建立震国(后改称渤海国),自称震国王。初创的政权虽显弱小,但通过与后突厥、新罗结盟获得发展空间。至鼎盛时期,渤海国已拥有十万户人口、五千里疆域,北接黑水靺鞨,西联后突厥与契丹,南邻新罗,成为东北亚的重要政治力量。
唐中宗时期,大祚荣审时度势,主动向唐朝称臣纳贡。713年,唐玄宗正式册封其为渤海郡王,在其辖地设立忽汗州都督府。大祚荣去世后,其子大武艺继位,史称渤海武王。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虽表面臣服,实则大力推行扩张政策。当黑水靺鞨归顺唐朝时,大武艺疑惧交加,竟欲先发制人。这场军事行动导致他与亲唐的弟弟大门艺反目,更一度联合日本、契丹与唐朝对抗。不过军事失利迫使他重新修好,渤海与唐朝的宗藩关系得以延续。
大武艺之子大钦茂(渤海文王)继位后,一改父亲的扩张政策炒股开户,转而效仿唐朝建立完善的政治制度:设立五京,创建三省六部,大力发展经济文化,积极开展对唐、日外交。这一系列改革使渤海国迎来全盛时期。唐代宗即位后,正式诏升渤海为国,大钦茂成为首位受唐朝册封的渤海国王,标志着这个东北亚强国的最终确立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元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